为了深入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的形成机制、提高旱灾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大气科学进展》(AAS)邀请该领域内专家Lisa Alexander (澳大利亚), Iracema Cavalcanti (巴西), Aiguo Dai(美国), Buwen Dong(英国), 黄建平(中国), Nana Ama Browne Klutse (加纳), Hyacinth Nnamchi(德国), 张丽霞(中国)、赵天保(中国)担任客座编委,组织了“干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成因、影响和可预报性”专辑,内容涵盖干旱的归因、预测和预估等内容。
该专辑于12月6日上线(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376/topicalCollection/AC_8b70904d03219904adeace0f2491a0e6/page/1),出版了来自开云登录入口手机版 、英国雷丁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五篇文章,呈现了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干旱历史变化和未来预测的新科学证据和深刻发现,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气候变化下的干旱变化和多样性。
在全球范围内,Yu等人(2024)展示了观测中1980年至2014年间全球干旱区干旱面积、发生频率以及相关气象要素的增加趋势,CMIP6模式虽能合理模拟该增加趋势,但模式中干旱变化对全球变暖响应强度较弱,因此强调在使用CMIP6结果进行干旱相关研究时,有必要开展偏差校正。Black(2024)的研究指出,预计21世纪中高纬度地区土壤表层和根区的骤旱频率将至少翻倍,首骤旱影响的热点地区包括欧洲的温带地区以及南美洲、欧洲和南部非洲的湿润地区。
就中国地区而言,Wu等(2024)揭示了过去100年中国东部和西部干旱和湿润条件的时空变化不对称性。Su等(2024)得出结论,中国在生长季节(4月至9月)观测到的连续高温干旱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别是近年来(1994年至2011年)中国高温干旱事件的频率是早期(1964年至1981年)的两倍,持续时间增加了60%。这些观测到的60%–70%的年代际变化很可能是与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有关的人为强迫导致的。
在尤马提拉河流域,Gautam等人(2024)利用经过降尺度后的CMIP5多模式模拟结果表明,短期气象、水文和农业干旱在未来将变得更加频繁。从2030年到2059年到2070年到2099年,预计其频率将分别增加约20%、11%和28%,而在中高排放情景下,干旱持续时间也会变得更长。未来干旱传播时间的减少可能会加剧该流域用于灌溉和其他用途的水供应的时机和能力压力。
此专辑将为解决当今全球面临的干旱挑战提供重要见解,并为未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支持。希望这些论文能够激发更多深入的研究,推动对于气候变化下干旱问题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应对策略的制定。
专辑将以虚拟专辑的形式继续接受投稿。
专辑收录的文章有
1.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CMIP6 Models in Simulating Droughts across Global Dryland
Xiaojing Yu, Lixia Zhang, Tianjun Zhou & Jianghua Zheng
2.Global Change in Agricultural Flash Drought over the 21st Century
Emily Black
3.Asymmetric Drying and Wetting Trend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hina
Wen Wu, Fei Ji, Shujuan Hu & Yongli He
Qin Su, Buwen Dong, Fangxing Tian & Nicholas P. Klingaman
Sudip Gautam, Alok Samantaray, Meghna Babbar-Sebens & Meenu Ramadas
(编辑室供稿)